2022-11-22
文章內容擷取自網頁,詳細全文請點: https://www.seinsights.asia/specialfeature/9012/9020
大疫時代,遠距醫療需求大增,人們越來越習慣進行「線上看診」。當醫療遇上科技,一方面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便利,另一方面亦產生關於資訊安全的疑慮。
陳錦宏表示,根據統計,在台灣每 100 個人裡,就有約 7 人罹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,表現症狀有躁動、衝動、或是容易分心。因此外觀看似正常、學習卻不易專注的過動兒,特別容易被誤解。
沒有察覺孩子有 ADHD 情形下,容易讓師長陷入集體的教育挫折,陳錦宏坦言,因為對疾病的認識不足,加上治療環境條件多,除了需仰賴專業醫療、家庭、學校 3 方共同行動,缺一不可,更要走出醫療機構、走進社會,讓更多人正確理解與陪伴 ADHD 治療。
讓治療走進家庭與教室,台灣首創 ADHD 共同行動模式
一個完整的照護系統建置,需要顧及到生理、心理與社會層面,陳錦宏於 2015 年成立的台灣心動家族兒童青少年關懷協會(以下簡稱心動家族),致力於突破醫療機構的限制,首創 ADHD 共同行動模式,透過「醫療專業人員」與「精神心理患者之照顧者」彼此長期互相合作,讓 ADHD 的治療走出醫院、走進課堂和家庭環境,以知識、能力、情緒 3 大方向支持家長與孩童。「我們的目標是把大人教好,讓他們有能力進行照護。以專業醫療扶持原有社會體系能量,扮演輔助的角色。」
支持團體的存在,對於照護者而言,更是在治療的漫漫長路上強大的後盾。在協會串連下,多達 1800 名的家長、教師透過線上的 Line 群組,給予 24 小時相互支援。陳錦宏分享,他曾見過,有位媽媽面對孩子疾病與長輩的雙重家庭壓力下,到群組尋求支持,在短短 2 小時內,數百人透過線上群組相互打氣、分享自身經驗,「有些家屬的陪伴能力,甚至都超越了專業人士,這樣的支持能量非常獨特,這是醫療體系做不出來的東西。」